《庄子》内篇一共七篇,是道家庄子思想精华

《庄子》一书是道家思想家庄子的思想精华,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,《庄子》一书共7万字左右,共有33篇(原本52篇),留下了内篇7篇,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,共33篇。司马迁说的《渔父》、《盗跖》在杂篇,而《胠箧》在外篇,都不是其精华,一般认为庄子的精华在内篇,内篇7篇包括:《逍遥游》《齐物论》《养生主》《人间世》《德充符》《大宗师》《应帝王》。


01
第一个:大知与小知

在庄子的第一篇《逍遥游》中,庄子多次用了“大鹏鸟”和“小鸟”的寓言故事来说明拥有小智慧的人无法理解大智慧的人所作所为。庄子说,在北边有一种大鹏鸟,翅膀就有几千里宽,可以飞到几千里的高空,当海风大起时,它会乘风迁徙到南边的一个天然大池。而小鸟嘲笑大鹏鸟说,我一纵身就可以飞上枝头觅食,又何必飞到几千里外地方去呢?

这里,庄子用大鹏鸟和小鸟来对比“大知和小知”的区别,庄子说:

“小知不及大知,小年不及大年。奚以知其然也?朝菌不知晦朔,蟪蛄不知春秋,此小年也。楚之南有冥灵者,以五百岁为春,五百岁为秋;上古有大椿者,以八千岁为春,八千岁为秋。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,众人匹之,不亦悲乎!”

意思是说,小智慧比不上大智慧,小寿命比不上大寿命。朝生暮死的细菌不会明白一天的时光;春生夏死、夏生冬死的寒蝉不会明白一年的时光,这些都属于小寿命。楚国南方有一棵冥灵树,以五百年为春季,以五百年为秋季;上古时代有一棵大椿树,以八千年为春季,八千年为秋季,这些是大寿命。彭祖活了八百岁,到现在还以长寿特别有名,一般人与他相比,不会觉得悲哀吗?

“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”说的就是类似的道理,人各有志,小格局的人没有办法理解大格局的人的境界。这就是庄子说的“小知不及大知”的区别。这看似平实的道理,其中其实暗含深意,每个人都有一些固有的思维模式,而每种思维模式都是当前社会环境塑造的结果。在我们当前高速变化和发展的社会中,我们讲究效率第一,结果至上,但却不知不觉中塑造了一种不好的思维:短视。

有的人为了谋求短期效果和利益,不惜牺牲长期价值和利益。在现在的自媒体行业为例,很多自媒体其实都是博人眼球,追踪热点,从短期来看能获得一些收益,但从长期来看,如果不关注自身成长或者不输出有价值,帮助别人成长的内容,终极无法获得长期发展。

你可能会问,那什么事情才具有长期价值?我的回答永远是:做有积累的事情。换句话说就是有“复利增长”的事情。如果一件事,你今天做和你10年后做,你做和一个刚毕业的职场新人做,难易程度是一样的,收获也是一样的,那么这件事情就不具有长期价值,不具备这种的特性。

02
第二个:有用和无用

庄子《逍遥游》中讲就几个故事来阐释了有用和无用的相对性。

第一个故事是说,宋国人运礼冠到越国去贩卖,但是越国人的习惯是剪光头发,身上刺青,根本用不了礼冠。这是说的对你有用的东西,对别人未必有用。

第二个故事是说,庄子的好朋友惠子说,魏王送了他一个大葫芦种子,惠子拿它种了,并且长出了一个大葫芦,但是这个大葫芦用来装水,不够坚固。用来打水,水缸都容不下,所以有的东西看起来有用,但实际却无用;

第三个故事是说,宋国有个人擅长调制一种治疗手裂的药物,世世代代以这个为职业,有一位商人愿意出一百金买了药方,拿着药方去游说吴王,吴王用来治疗好了士兵的手裂,并且在与越人的战争中大胜。于是这个商人得到了丰厚的奖励,这个故事讲的是,有的东西在有的人看来是小用,而在有的人看来就是大用。

第四个故事是说,有一棵大树,树看起来很大,但树干臃肿,树枝卷曲,木匠对这种树都不屑。所以看似有用,实则无用。野猫和黄鼠狼看起来都是身子卷曲,但是它们可以逮住老鼠,大牛虽然身体庞大,但并不能逮住老鼠。这同样是一种“大而无用”。

这里庄子同几个故事来阐释了他的有用和无用、大用和小用的哲理。很多事情并非我们看上去那样。有用和无用都是相对的。明晰事物的“相对性”是道家思想的精髓之一,在老子的《道德经》中,对世间万物的相对性进行了大量深刻的论述。

在《道德经》的第二章中老子说”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。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。故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,长短相形,高下相倾,音声相和,前后相随。”

美丑、善恶、有无、难易、长短、高下、音声、前后都是相对的概念。而且在道家思想中,不管是老子还是庄子,都特别关注和重视“弱”、“无”的价值。老子说:

“曲则全,枉则直,洼则盈,敝则新,少则得,多则惑。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。不自见,故明;不自是,故彰;不自伐,故有功;不自矜,故长。夫唯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”

意思是说,委屈反而能保全,弯曲反能伸展,卑下反可充盈,敝旧反可更新,少取反而获得,贪多反而迷惑。

因此,圣人持守着“道”,来作为天下事物的准则。不局限于眼睛所见,所以看得清楚;不以自己为正确,所以真相彰显;不夸耀自己,所以才有功劳;不骄傲仗持自己,所以才能领导别人。正因为不与人争,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与他争。这里“曲则全”、“ 夫唯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”都是一种高深的人生智慧。

另外,庄子在《齐物论》中也阐述了事物相对性的道理。庄子说“物无非彼,物无非是。自彼则不见,自知则知之。故曰:彼出于是,是亦因彼”。万物互相形成“彼此”,万物没有不是“彼”的,也没有不是“此”的。从彼的一面看就看不到此的一面,从此的一面就看不到彼的一面。所以,彼是由于此的对待而出现的,此也因为彼的对待而形成的。彼和此是相对相生的。

03
第三个:顺势而为

庄子在《养生主》中,用著名的“庖丁解牛”的故事向我们阐释了,我们在世上行走,就像以刀解牛一样,要按照自然的规律为人处世,才能做到游刃有余。庖丁一把刀用了十九年而不坏,是一种技术的境界,也是一种人生的境界。普通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打,因为他用到去砍骨头;好一点的厨师每年换一把刀,因为他用刀去割肉。而庖丁用刀于骨头间的空隙,对牛的结构了如指掌,所以能做到游刃有余,毫不费力,一把刀用了十九年而不换。

在《人间世》中,庄子用了几个故事来阐释了这种顺势而为的智慧,比如“螳臂当车”,螳螂用自己的臂膀试图挡住来往的车辆,是一种不自量力的行为;养老虎的人,不会给它吃完整的动物,并且切成小块小块的喂给老虎,因为怕老虎杀生时或者是撕咬大块肉时发怒,所以,要顺从老虎的性情,才能好好饲养它。

要懂得顺势而为,就要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,庄子在《大宗师》中说“知天之所为,知人之所为者,至矣!”,知道什么是我们可以做的,我们不可以做的,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这个很重要,不然就是螳臂当车一样愚蠢。在《养生主》中,庄子说了一句很著名的话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。以有涯随无涯,殆已!”,就是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,而知识是无限的,以有限去追随无限,一定会很疲惫。

“自知”是一种人生态度,也是一种高级的人生智慧,老子在《道德经》中说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胜人者有力,自胜者强。”,《孙子兵法》中说“知彼知己,百战不殆”。能知人的人很聪明,但是能自知的人才拥有智慧。

能正确认识自己真的太重要了,很多人失败就是败在没有正确认识自己上面,这种智慧不管是东方和西方,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,都同样重要。在3000年前,古希腊德尔斐神庙上刻着两行字:“认识你自己”和“凡事勿过度”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讲“认识你自己”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。他的名言“我唯一知道的,就是我一无所知”就是这种古老智慧的体现。

《庄子》的内篇七篇内容,分享了庄子的几个思想,一个是关于“大智慧和小智慧”的区别,一个是关于“有用和无用”的区别;一个是关于顺势而为的重要性,我们从顺势而为,讲到了要“自知”的重要性,其实从顺势而为,道家思想还有关于“无为而无不为”的精彩论述。当然,庄子所代表的道家思想博大精深,内容非常广博。

—————正文结束———

当你读完本篇文章时,你有两个选择:
1、你可以将它传扬出去,传播一些积极正面的信息,让世间多一点爱。
2、你也可以根本不去理会它,就像你从未看见一样。
但是,可能您的一个小小的分享动作,就可能照亮无数人的命运!爱出者爱返,福往者福来!
据统计,98%以上的人选择了分享与关注!

标题: 《庄子》内篇一共七篇,是道家庄子思想精华
地址: https://www.zhaowendao.com/10042.html
请加微信: wxzhaowendao,转载注明: 朝闻道

相关推荐